題:
背景模糊(散景)與傳感器尺寸有何關係?
Laurent
2011-01-30 20:28:29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這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

假設我首先使用全幀傳感器DSLR和給定的鏡頭(例如在f / 3.5時為50mm的定焦鏡頭)拍照。現在假設我將相機換成APS-C傳感器DSLR(裁剪倍數為1.6倍)。我保持相同的鏡頭(相同的焦距,相同的光圈),並向後退幾米以保持視野(至少保持相同的被攝對象放大率)。現在我拍第二張照片。

兩張照片之間的景深顯然會增加。但是背景模糊(例如,無限遠處的樹木)呢?我會產生相同數量的背景模糊,還是會發生變化?

我讀過某個地方,背景模糊取決於物理孔徑的大小。在這種情況下,物理光圈(物理焦距除以f /光圈)保持不變。但是應該這個數字與傳感器尺寸有關嗎?在較小的APS-C傳感器的情況下,物理孔徑將相對較大,這意味著更多的背景模糊。這通常是違反直覺的,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在APS-C相機上獲得背景模糊更加困難。

請給出答案背後的原因。我會使用此背景模糊計算器親自回答問題,但我無法設法使其在計算機上運行。

我認為這個問題確實涵蓋了這個問題:http://photo.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986/aps-c-vs-full-frame-why-should-i-care
@rfusca:我不確定我是否同意。這是一個關於通用概念的特定問題,我認為權證與其他概念應分開對待,這在概念上更為籠統,但對相機型號卻更為具體。順便說一句有趣的問題-在較小的傳感器上,相同大小的混亂圈會產生更多的幀,而您所採取的後退步驟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我不知道,並期待閱讀答案)特別是在產生近乎無限的焦點時。好奇!
您後退並重新聚焦,這意味著更長的聚焦距離,增加了自由度。如果您退後一步但沒有進行重新聚焦,那麼景深將是相同的,但是,當然,您的主題將失去焦點。考慮一下,如果您的鏡頭沒有任何作用,來回移動整個相機將永遠不會改變景深。鏡頭重新對焦後,對焦距離會有所不同。
*“我保持相同的鏡頭(相同的焦距,相同的光圈),我退後幾米以保持視野...” **當您在不同尺寸的傳感器上使用相同的焦距時,您會改變視野。然後,當您退後一步以使對象的大小大致相同時,就不會將視場變回以前的樣子,而只是改變到背景的距離。
-1
七 答案:
JoséNunoFerreira
2011-01-30 22:52:41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背景模糊取決於您的景深。景深(DOF)是場景中最接近和最遠的對象之間的距離,這些對像在圖像中表現出可接受的清晰度( wikipedia)。景深取決於幾個因素:

  1. 鏡頭焦距(35mm,200mm,50mm)
  2. 鏡頭光圈(f1.8,f5.6,f8)
  3. 傳感器尺寸(APS-C,35mm,中畫幅,大畫幅)
  4. 被攝體距離以及被攝體距離與背景距離的比率
  5. ol>

    使用(1),焦距越長,自由度(2),光圈越大(數字越小),自由度越薄(3),傳感器越大,自由度越薄。***對於(4),被攝體越近,自由度越薄

    示例:如果您在35mm全畫幅傳感器上安裝了200mm鏡頭(例如f2.8),而被攝對像在您附近(2-3m),則可以使背景模糊相反,如果您有一個35mm的鏡頭,在f8上,​​在裁切的單反(APS-C)上,並且距您6m,則背景不會真正被模​​糊掉。

    ***從理論上我不是絕對確定這是正確的,但是實際上,在APS-C傳感器和全幀設置相同的情況下,FF圖片的景深較淺。

    了解更多: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pth_of_field

我忘記了:如果背景離主題更遠,它將變得模糊,反之亦然。
傳感器尺寸(#3)可能如何影響背景模糊?當然,如果*像素*真的*大,您將因數字化的粗糙程度而出現一些錯誤,但否則傳感器上的圖像不會改變。特別是,傳感器在焦平面上覆蓋的區域僅確定捕獲了多少場景:它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圖像。
我認為您對#3的看法不正確。 ff相機上的50mm鏡頭將投射與APS_C相機上的50mm鏡頭完全相同的圖像,除了傳感器更小以外,所拍攝的圖像部分被裁剪。鏡頭的特性不會因為僅將其放在其他相機上而改變。 (請注意投影圖像和捕獲圖像之間的區別)。我認為之所以會引起混淆,是因為您需要在APS-C上使用80毫米鏡頭才能捕獲與FF相機上50毫米鏡頭相同的視野。現在您有兩個不同的鏡頭,所以有兩個不同的自由度。
@Ken其他方式;您需要在APS-C上使用33mm鏡頭才能獲得與全畫幅相機上50mm相同的視野。
Thx @EvanKrall你是正確的,我把兩者混在一起了:-§
我同意您的第3部分-傳感器尺寸-在技術上是不正確的,除非它會影響我認為應該放置的位置:距拍攝對象的距離。您離得越近,景深越窄(您的第4個答案)。現在,當問到這個問題時(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使用相同的鏡頭,調整拍攝位置以進行補償),這的確意味著傳感器的尺寸會影響景深,但只能通過改變被攝體距離(或焦距,如果考慮構圖問題)間接地改變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解決)。
我找到了:http://fcalc.net/online/
我認為#3在這裡有點用詞不當。如果您使用相同的焦距並需要相同的取景,則傳感器“尺寸”只是一個因素。使用FF,與使用較小的傳感器相比,在相同的取景下,您可以離主體更近。這將改變自由度,因此會影響散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傳感器像素大小” **,它會影響混亂的圈子,這只有在您將生成的照片大幅放大時才真正重要。
每當您談論影響景深的因素時,都必須“說出”在比較中保持相同以及允許不同的內容。對我來說,保持視角和被攝體距離相同是很有意義的(這樣,在每種情況下您都將盡可能接近同一張照片)。如果您要比較數碼單反相機和緊湊型相機,則不會在數碼單反相機上使用10mm鏡頭,因為袖珍相機有10mm鏡頭。您將使用提供相同視角的鏡頭。因此,當您更改焦距以保持視角時,DOF隨傳感器尺寸而變化。
@Matt Grum-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目睹了這種討論,人們一再忽視了陳述(或思考)改變因素時究竟保持什麼不變。您似乎說對了,在比較DoF時,確定主體(並且*僅*它)的幀是否保持相同,或者某些其他因素是恆定的,例如FoV等很重要。該主題的完整準確摘要必須在此處發布,並附有來自各個DoF計算器的數字以及可能的一些圖像樣本。
我傾向於不同意最初的陳述“背景模糊取決於景深”。正如在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的那樣,僅DOF並不能確定背景模糊(相同的DOF但具有不同的背景模糊):http://www.bobatkins.com/photography/technical/bokeh_background_blur.html
實際上,如果您在此處查看:http://www.bobatkins.com/photography/technical/bokeh.html並向下滾動到表格,對於前三種情況,DOF會增加,同時背景模糊也會增加。因此,這2個確實非常獨立。
傳感器的大小確實有所不同:傳感器越小,以給定大小顯示圖像所需的放大倍數越大。大多數DoF計算器假定20/20視力的人在10-12英寸處觀看的顯示器尺寸為8x10英寸。放大圖像所需的時間越多,放大的模糊就越多,因此在計算DoF時需要做的混亂圈就越小(背景模糊-因為放大得越多,越容易看到它模糊而不是集中)。
@MichaelClark:傳感器的大小確實沒有區別。較小的傳感器需要更大的放大倍率,但開始時具有較小的模糊圈。這兩個因素恰好抵消了。 C.f.我的答案。
@EdgarBonet請解釋傳感器如何具有模糊圈?
@MichaelClark:傳感器上圖像的模糊圓圈。
因此,您是說,當我們將鏡頭放在較小傳感器的前面並向後退幾步以類似方式構圖附近的物體時,同一鏡頭會以某種方式從無窮遠的點光源投射出較小的模糊圈?
@MichaelClark:假設您退後一步時將精力集中在主題上(您會做得到,對嗎?),答案是_yes_。
-1
@MichaelClark: 1.在光學中,對_infinity_的任何合理定義最終都等同於“足夠遠,以至於它有多遠不再重要”。想想看:如果它足夠接近以至於它的緊密度會產生真正的變化,那麼您顯然不能假裝它處於無限遠。 2.關於“無窮遠”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你離題太遠了。建議您單擊頁面頂部附近的“問問題”鏈接。 3.根據問題的假設,焦點呼吸是無關緊要的。
Jerry Coffin
2011-01-31 01:34:21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這取決於您的“無限”距離到底有多大。當您從拍攝對象移回以保持相同的放大倍率時,與背景對象的相對距離變小,因此模糊程度也將減小。

例如,讓我們假設您從10英尺遠的物體開始,而“無限”距離背景實際上是100英尺遠。當您切換到APS-C相機時,您會後退15或16英尺(取決於相機品牌)。在第一種情況下,樹木的距離是被攝對象(和焦點)的10倍。在第二種情況下,主體在15英尺處,背景在115處,因此背景距離對焦點的距離不到8倍。

如果您的“無限”距離確實很大較大的效果可能會變得很小而無法過多關注。如果您開始時的背景距離拍攝對象的距離是10000倍,然後再移動,使其只有9999倍,那麼差異可能很小,您將無法看到甚至無法測量。

Edgar Bonet
2011-12-17 00:45:55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從理論上講,兩種情況下的背景模糊都是完全相同的。實際上,只有傑里·科芬(Jerry Coffin)指出背景非常遠(比您的主題遠得多)時,這才有效。如果不滿足此條件,則APS-C主體將為您提供稍微更少的背景模糊。

最簡單的理解方法是將背景光建模為無限遠處的點光源,並將其渲染為圖像上的“散景光盤”。可以通過該光盤的直徑與總幀大小之比來測量背景模糊程度。這個比率恰好與在鏡頭聚焦的距離處的入射光瞳直徑和視場大小之間的比率相同。

下面是我cr腳的示意圖。希望這可以使事情變得更清晰。ray-tracing schematic考慮一下,您獲得的圖像只是焦平面中圖像的縮小版本。紅色光束是從點光源入射並通過入射光瞳的光束。我標記為“散景盤”的東西是光束與聚焦平面相交的地方。如果光源足夠遠,它的直徑與入射光瞳的直徑完全相同,並且它是散景光盤的物方對應物。實際的散景光盤位於圖像空間中,並且是此處繪製的光盤的圖像。


編輯:我在這裡使用的方法僅依賴於對象側參數:視場和入射光瞳的直徑。這種選擇通常使模糊(包括景深)的計算方法比涉及傳感器格式,焦距和f值的常規方法更簡單:只要知道了物方參數,就不需要這些“暗面”參數。

對於那些不熟悉這種“即開即用”思維方式的人,我強烈推薦Richard F. Lyon撰寫的文章“ 開箱即用的景深”。即使該文章主要涉及 景深的問題,這種方法非常通用,可以很容易地應用於計算背景模糊。

換句話說,“散景”盤的直徑​​是“瞳孔直徑×放大倍數”。
當以相同的顯示器尺寸觀看兩個傳感器的圖像時,改變傳感器尺寸(以及隨之而來的視角變化)是否不會改變放大倍率?如果入瞳尺寸相同,但視角較窄,那麼“散景”光碟是否會佔整個幀的更大百分比(以及這種模糊)?最終,放大率包括膠片/傳感器尺寸和顯示器尺寸之間的放大率。因此,如果瞳孔大小保持恆定(相同的焦距和f值),但放大倍率增加(將圖像從較小的傳感器放大到相同的大小)
(續),然後“散景”光盤的直徑增大,並且使用較小的傳感器拍攝的圖像會模糊(如果點光源確實是無限遠的,但通常不是這樣)。
@MichaelClark: 1.在問題的條件下(聚焦平面上的FoV相同),它將改變對像到傳感器的圖像放大倍率,但不會改變對像到顯示的圖像放大倍率。 2.不
當它斷言人們可以在不同尺寸的傳感器上使用相同的焦距鏡頭並獲得相同的視角時,這個問題是不正確的。您必須更改其中一個(焦距或AoV)。
只有在*圖像平面*上查看時,模糊才會是相同的,但是誰能查看拍攝圖像的傳感器大小呢?我們將它們放大到顯示尺寸,當我們將兩個不同尺寸的圖像放大到相同的顯示尺寸時,較小的圖像會放大更多,圖像中的模糊也會放大。
@MichaelClark:問題不正確。在使用“視野”這一術語時肯定是草率的,但是從上下文來看,這是很明顯的,該上下文用於表示在對象平面上的_linear_視野,而不是_angle_視野。
但是,當視角改變時,以特定尺寸觀看圖像所需的放大量(這也有助於圖像中對象的整體放大,如人眼所看到的模糊程度)。如果被攝物體的大小相同且佔幀的百分比相同,則當將被攝物體投影到較小的傳感器上時,被攝物體會比被投影到較大傳感器上的物體小,而FF相機會更靠近被攝物體以得到相同的取景(然而,無限遠處的物體取景絕對會*不*相同)。
甚至對於特定焦距的無窮大“定義”(到底要從相機到無窮遠?)可以基於將焦距與特定傳感器一起使用所產生的視角而變化。尺寸。
@MichaelClark:是的。
Eric Bucsela
2012-08-16 12:40:04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是的,散景實際上與鏡頭開口的物理寬度成正比。

假設您聚焦在有限距離= Z的近場對像上,並具有相機/鏡頭組合,可以為您提供半角= Q度的視角(FOV)。如果將散景定義為模糊圓B的直徑(無限遠處的背景點的模糊圖像)與圖像幀W的寬度之比,則

 散景= B / W 〜R /(Z * tanQ) 

,其中R是鏡片開口的半徑-即直徑的一半(注意:在上式中,Z在技術上應為Z-F,其中F是鏡頭的焦距,但是通常在觀看遠處的物體時可以忽略F。

因此,如果您有兩個攝像頭,一個大型DSLR和一個小型傻瓜相機,兩者都具有相同的視角FOV(即,鏡頭等效於35mm),那麼具有較大直徑鏡頭的相機將為您帶來更多的散景。這與相機傳感器的大小無關。

上面的問題假設兩個相機在相同的鏡頭上使用了不同的被攝體距離,以使附近的被攝體具有相同的尺寸。您可以修改答案以適應問題中的假設嗎?
bwDraco
2012-05-05 22:43:43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景深取決於兩個因素:與被攝物體的距離和物理光圈大小(由焦距除以f值計算)。 景深隨著您遠離被攝體而增加,並且隨著您增大物理光圈大小而減小。傳感器的尺寸不會直接影響散景,因為在不同的傳感器格式上使用鏡頭投射的圖像不會改變。不同的傳感器格式僅使用圖像圓的不同部分。較大的傳感器可以實現較淺的景深,因為需要更長的焦距才能獲得相同的視場,而較長的焦距會導致更大的物理孔徑,因此景深也更淺。

因此,在兩種不同傳感器格式下,相同的f-stop上相同的鏡頭在相同的聚焦距離上不會影響背景模糊的程度。正是由於不同的傳感器格式(與主體之間的距離減小或相對於APS-C的全畫幅焦距增加)而需要進行調整,才能產生景深差異。

在與較大傳感器的圖像顯示尺寸相同的顯示尺寸下,查看較小傳感器的圖像的放大也需要增加。因此,用於計算來自較小傳感器的圖像的DoF的混亂圈必須更小,以便在兩者放大不同的量以在同一位置查看後,其具有與來自較大傳感器的圖像的CoC相同的角度大小尺寸。
mmumboss
2013-02-20 15:59:06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在前面的答案中已經講了很多,我只是想對您在問題中談論的特定鏡頭設置進行視覺比較。如前所述,背景模糊的數量也取決於拍攝對象的大小。該圖用於頭和肩肖像。

比較圖http://files.johannesvanginkel.nl/se_plot.JPG

可以看出FF相機的背景模糊更多,但是它們的值最終會收斂。

圖片來源: http://howmuchblur.com/#compare-1x-50mm-f3.5-and-1.6x-50mm-f3.5-在一個0.9m寬的主題上

如果需要,您還可以在此處設置其他主題大小。

Rob
2018-01-29 14:01:27 UTC
view on stackexchange narkive permalink

“背景模糊(散景)與傳感器尺寸有何關係?”

簡短答案:傳感器越大,混淆圈越大,這是計算傳感器的重要考慮因素景深(DOF),從而導致較大的光圈(較大的開口)具有足夠淺的DOF,從而使背景中的點光源(小光)模糊;

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我將在後面詳細介紹,並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保持相似的構圖。

散景是一種模糊現象,也可能在前景中出現,並且不必局限於遠處的燈泡,儘管有些限制將該術語的使用僅限於那些條件。通過查看背景中的光點並查看它們是否看起來像圓光滑的圓盤,可以更輕鬆地判斷散景的質量,背景不是散景發生的唯一位置。

散景一詞來自日語單詞boke(暈け或),意思是“模糊”或“霧霾”,或boke-aji(boケ味),即“模糊質量”。 [注意:它與微小的燈光或背景與前景無關,這是景深之外的模糊質量。相反,焦點是景深內的[strong]清晰度,尤其是在焦點處。]

現在您不高興那是短版。

使用尼康D700上的尼康200.0 mm f / 2.0拍攝的圖像,可以說是用於攝影的散景效果更好的鏡頭之一。圖片來源: Dustin Diaz

Rohe family at the Powell St. BART station

許可:歸因-非商業性-NoDerivs 2.0通用(CC BY-NC-ND 2.0)

找到便宜的鏡頭很容易,並且很多像這些鏡頭一樣:Hexanon AR 135 / 3.2,Pentacon 135 / 2.8,Rokko 135 / 2.8,Trioplan 100 / 2.8,Vivitar 135 / 2.8,事實是,與質量相反,任何一種產生的散景都是(禮貌地)是 creative ,如果使用大型傳感器,則需要與修剪一起使用的適配器。小型傳感器和廉價鏡頭可以為某些(許多?)產生令人愉悅的效果。

所謂的完美散景的標誌是,點源將產生圓盤,而圓盤上沒有任何環或像差。在邊緣逐漸衰減。圓盤應該在球面鏡的邊緣處是圓形的。

Zeiss Master Prime

儘管變形鏡會產生典型的橢圓形散景。

Cooke anamorphic


在深入解釋之前,我們先定義一些事情。

  • 背景:圖像主題後面的區域。

  • 前景:圖像主題前面的區域。

  • 模糊:導致視力不全,使模糊不清或模糊不清。銳化的反義詞。

  • 散景:當景深超出範圍時,圖像的對焦區域模糊的質量

  • 混亂的圓:在理想的射線光學中,假定光線會聚到完美聚焦的點,具有圓形光圈的鏡頭散焦模糊點的形狀是一束硬邊的光。由於衍射和像差( Stokseth 1969,paywall Merklinger 1992,可訪問),更普通的模糊點具有柔和的邊緣,並且由於光圈形狀而可能是非圓形的。

    認識到實際的鏡頭即使在最佳條件下也無法完美地聚焦所有光線,因此術語“最小混亂度”通常用於鏡頭可能產生的最小模糊點(Ray 2002,89),例如選擇最佳鏡頭。焦點位置,可以很好地折衷由於球面或其他像差而導致的不同鏡頭區域的有效焦距之間的折衷。

    “混淆圓”一詞更普遍地用於鏡頭將物點成像到的焦點。它涉及1.視敏度,2.觀看條件和3.從原始圖像到最終圖像的放大。在攝影中,混淆圓(CoC)用於數學確定景深,即圖像可接受的清晰部分。

  • 景深:場景中最近的和最遠的對象之間的距離,這些距離在圖像中看起來可以清晰地顯示出來。儘管鏡頭一次只能精確地聚焦一個距離,但是在聚焦距離的每一側,清晰度都會逐漸降低,因此在自由度範圍內,在正常觀察條件下不會感覺到不清晰。

  • 傳感器尺寸

    • 照相:在攝影中,傳感器的尺寸是根據膠片的寬度或感光區域的有效面積來測量的數字傳感器。 35毫米這個名稱源自 135膠片的總寬度,該膠片是穿孔的暗盒膠片,是全幅數碼單反相機發明之前格式的主要介質。術語135格式仍在使用。在數碼攝影中,這種格式已被稱為全畫幅。攝影35毫米膠片的可用區域的實際大小是24w×36h毫米,而35毫米是指尺寸24毫米加上鍊輪孔(用於推進膠片)。

    • 視頻:傳感器尺寸以英寸表示,因為在數字圖像傳感器普及時,它們被用來代替視頻攝像機鏡筒。普通的1“圓形視頻攝像管具有一個矩形的感光區域,對角線約為16 mm,因此,對角線大小為16 mm的數字傳感器相當於1”的視頻管。 1英寸數字傳感器的名稱應更準確地理解為“一英寸視頻攝像管等效物”傳感器。當前數字圖像傳感器的尺寸描述符是視頻攝像機管的等效尺寸,而不是傳感器的實際尺寸。 1“傳感器的對角線尺寸為16毫米。

  • 對象:您要捕獲圖像的對象,不一定是要捕獲的所有對象出現在框架中,當然不是照片轟炸機,並且通常不會出現在極端的前景色和背景中。因此,使用散景或景深來散焦不是主體的對象。

  • 調製傳遞函數(MTF)或空間頻率響應(SFR):成像系統相對於輸入空間頻率的相對幅度響應。 ISO 12233:2017規定了測量電子靜態照相機的分辨率和SFR的方法。每毫米線對(lp / mm)是膠片最常見的空間頻率單位,但是周期/像素(C / P)和線寬/圖片高度(LW / PH)對於數字傳感器來說更方便。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定義...

來自維基百科:

CoC(毫米)=可視距離(厘米)/ 25厘米所需的最終圖像分辨率(lp / mm)觀看距離/放大/ 25

例如,當預期觀看距離為50 cm且預期放大率為8時,對於25厘米觀看距離,支持等於5 lp / mm的最終圖像分辨率:

CoC = 50/5/8/25 = 0.05毫米

由於在拍攝照片時通常不知道最終圖像的尺寸,因此通常採用標準尺寸,例如25厘米寬,以及0.2毫米的常規最終圖像CoC,即圖像寬度的1/1250。通常也使用關於對角線度量的約定。如果在放大到最終圖像尺寸之前裁剪了原始圖像,或者更改了尺寸和觀看假設,則需要調整使用這些約定計算的DoF。

使用“蔡司公式”,有時將混亂圈計算為d / 1730,其中d是原始圖像(相機格式)的對角線度量。對於35毫米全畫幅格式(24毫米×36毫米,對角線為43毫米),結果為0.025毫米。更為廣泛使用的CoC是d / 1500,對於全幀35 mm格式為0.029 mm,這對應於在30 cm對角線的打印分辨率為每毫米5行。對於全畫幅35毫米格式,0.030毫米和0.033毫米的值也很常見。出於實際目的,d / 1730(最終圖像的CoC為0.2 mm)和d / 1500給出了非常相似的結果。

還使用了將CoC與鏡頭焦距相關的標準。 Kodak(1972),5)建議使用2分鐘的弧度(正常視力的Snellen標準為30個週期/度)進行關鍵觀察,得出CoC≈f / 1720,其中f是鏡頭焦距。對於全畫幅35 mm格式的50 mm鏡頭,CoC≈0.0291 mm。該標準顯然假定最終圖像將以“透視正確”的距離觀看(即,視角將與原始圖像的視角相同):

觀看距離=焦距鏡頭×放大

但是,很少在“正確”距離觀看圖像;觀看者通常不知道攝影鏡頭的焦距,“正確”的距離可能太短或太長。因此,通常將基於鏡頭焦距的標準讓給與相機格式相關的標準(例如d / 1500)。

此COC值表示最大模糊點直徑,該值在圖像平面,看起來很清晰。直徑小於此COC值的點將顯示為光點,因此會聚焦在圖像中。直徑較大的斑點對觀察者而言將變得模糊。

  • 自由度的非對稱性:

自由度不對稱。這意味著可接受焦點的區域在焦平面之前和之後沒有相同的線性距離。這是因為來自較近物體的光會聚在像平面後方的距離比來自較遠物體的光在像面之前會聚的距離大。

在相對較近的距離處,DOF幾乎是對稱的,大約一半的聚焦區域位於聚焦平面之前,而另一半則位於聚焦平面之後。焦平面離像平面的距離越遠,對稱偏移越大,有利於焦平面以外的區域。最終,鏡頭聚焦在無限遠點,自由度達到最大不對稱性,大部分聚焦區域超出了聚焦平面到無限遠的範圍。該距離稱為“ 超焦距”,將我們引向下一節。

超焦距是指將鏡頭聚焦在無窮遠處時物體的距離。從該距離的一半到無窮遠將對特定鏡頭聚焦。替代地,超焦距可以指的是在給定光圈下透鏡可以聚焦的最接近距離,而距離(無限遠)處的物體將保持清晰。

超焦距是可變的,並且是光圈,焦距和上述COC的函數。鏡頭光圈越小,超焦距就越接近鏡頭。超焦距用於計算DOF。

摘自Wikipedia :

This SE website doesn't seem to support Mathjax

有四個因素決定了自由度:

  1. 混亂的圈子(COC)
  2. 鏡頭光圈
  3. 鏡頭焦距
  4. 焦距(鏡頭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
  5. ol>

    DOF =遠點–近點

    DOF, Near and Far Point

    DOF只是告訴攝影師在對焦距離之前和之後的距離是多少,模糊會導致模糊發生。它沒有指定這些區域的模糊程度或“質量”。鏡頭的設計,光圈的設計和背景定義了模糊的特徵-強度,紋理和質量。

    鏡頭的焦距越短,鏡頭的焦距就越長自由度。

    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短。

    如果這些公式中的任何位置都沒有顯示傳感器大小,它將如何改變景深?

    有幾種偷偷摸摸的格式大小潛入DOF數學中的方法:

     放大係數焦距主體到相機/焦距 

    因為裁剪因子和所產生的焦距以及傳感器光收集能力所必需的光圈,會對您的計算產生最大的影響。

    將產生更高分辨率的傳感器和質量更好的鏡頭散景更好,但即使是手機大小的傳感器和鏡頭也可以產生合理的散景。

    在APS-C和全畫幅相機上以相同的被攝物到相機距離使用相同的焦距鏡頭會產生兩個不同的圖像取景,並導致景深和深度的變化。

    在APS-C和全畫幅相機之間切換時,根據裁剪因子切換鏡頭或更改主體到相機,以在相似的景深中保持相同的取景結果。移動您的位置以保持相同的構架會稍微有利於全幀傳感器(以獲得更大的景深),只有在更換鏡頭以匹配裁切因子並保持構架時,較大的傳感器才能獲得較窄的景深(而不是很多)。

    光圈的優勢使全畫幅傳感器成為相機和鏡頭以及功能(FPS既不是其中之一,也不是尺寸和重量)方面更好,更昂貴的選擇。

    使用中型傳感器而不是小型傳感器將進一步有利於較大的傳感器,但散景可能不是證明價格相差20倍以上的最佳用例。

    每點光的像素數量更多,無疑會產生更平滑的散景,但使用小型傳感器攝像頭時,散景會更接近。如果您是從照片或視頻中賺錢的,則可以使用更昂貴的設備收取更多的按比例收取的費用, ,否則,花一些功夫或使用其他成本更低的鏡頭,可以節省大量資金,而無需購買更大格式的系統。


    維基百科部分:前景和背景模糊

    查看本文“ 分期前景”。 “由RJ關於前景模糊的內核,其中包括許多具有背景和前景模糊的照片。

    B&H的文章分為3部分,內容涉及景深:景深,第一部分: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數學第三部分:神話

    最重要的是,“散景”不僅是“背景模糊”,還包括景深之外的所有模糊;即使在前景中。遠處的小燈更容易判斷散景質量。

    Foreground Bokeh

這是對景深主題的非常全面的介紹。它也很好地說明了。但是,作為答案,它完全遺漏了問題的要點,特別是關於景深的問題。問題是遠距離背景的模糊程度,儘管與景深成正比關係,但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問題。
是。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對於無限遠的背景(如問題中所假設的),答案很簡單:“ _是,您將擁有相同數量的背景blur_”。
在*混亂圓*的定義內:*“ ...由於不完美鏡片的不准確性” *是不正確的。這是由於光的性質和物理性質。完美的鏡頭(與完美的針孔相對)*總是*具有單個焦點。與聚焦點之間的距離成比例地變得更近或更遠。僅在鏡頭的不完美處*在精確的焦點*處出現模糊。其餘部分是由光錐引起的,即使完全投射,也不會在其錐頂與成像平面相交。
我建議您將其發佈為以下問題的答案:[究竟由什麼決定景深?](https://photo.stackexchange.com/q/9624/15871)
評論隨時會被刪除。然後有[此元討論](https://photo.meta.stackexchange.com/q/4655/15871)關於將答案發佈為評論,這實際上是您所做的。
是的,我建議您複製整個答案並將其粘貼為答案。這個答案比這個答案更適合這個問題。
這比聽起來容易,我根據特定問題進行了更改。一小時不間斷,我將完成清理工作。現在,由於系統反對討論,我將清除上面的評論。


該問答將自動從英語翻譯而來。原始內容可在stackexchange上找到,我們感謝它分發的cc by-sa 2.0許可。
Loading...